打开APP,全本阅读

打开
A+ A-
A+ A-

洛阳近郊 唐军营寨

————————

时值清晨

中年男子一路带风,紧攥手中的纸信,怒气冲冲地闯进了中军大营。帐前侍卫们还没反应过来,那人己经撞开戟枝闯了进去。

“滚开!”

男子怒喝

挨了骂,其中一个不长眼的新兵有点上头,方欲呵斥,却被身旁的老兵油子硬生按了下去。

砰——噼啦————

“你看!你看看!史思明都跑了,他们辎重肯定见底,哪怕再多围它一个月,到时拿下安禄山都易如反掌!”

男人砰砰的砸着案面,听的那帐外新兵脸色煞白——敢在主帅大帐里这么肆意妄为,这样的主子是他死几次都开罪不起的。

老兵把戟杵在地上,一脸欠笑:

“小子不想想,人都冲到帅帐了,那肯定早被拦过,你非多那下做甚,当前面的人都吃干饭的啊?俺要不拦着你,这会儿巴掌己经上脸了”

突然,一只大手将帐帘子由内掀开

“郭元帅!”二人正襟危立

“这里用不着你们。到辕门去,两边轮岗。”

“是!”两人匆匆离去

郭元帅扯了扯青袍,罩住胸前光若镜面的圆护。

此人正是开元五年武举及第,时任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元帅。

“子仪!子仪!”帐中人大叫

“喊什么!?大清早的,非要全营都跟着你鸡飞狗跳吗?”

郭子仪无语的拽下门帘,落回正座

“光弼”

侧座上满脸怒气,胡子拉碴的男人名为李光弼,早年受郭子仪一手提拔,如今官至河东节度副使。

“李光弼!”郭子仪视他无神,怒从心起。

李光弼突闻一声暴喝,惊了一跳,随即一摊手,满脸愁容道:

“子仪,你也知道潼关的情况了,想吧,说吧!现在该怎么办?”

“回京”

郭子仪缓缓开口

“什么?”

李光弼脑袋充血,眼睛似要瞪出来一般。

“回京?”

“嗯”

“你是这么想的?”

“不是,这是长安那边的命令”

郭子仪抬手指向辕门方向。

“信使刚走半个时辰”

“谁下的令?”

“圣上”

.........

李光弼急得破口大骂:

“回京也该让别人回啊!咱们切了安禄山的粮道,他就是打下了潼关,也只是苟延残喘,粮道才是他的命门!命门呐!圣上怎么就糊涂了啊?”

李光弼扶了扶额头

“唉,既然如此,你回京吧,我留下守着,好歹也能牵制住他,让他不敢顾头不顾尾”

看李光弼还在滔滔不绝地分析下一步的优劣战术,郭子仪默默从箱中取出一卷亮黄色的圣旨。

“看吧”

李光弼一把夺过黄绢,展开一字一句的读着,首读到“...急召朔方节度使 河东节度副使限两日内率部返回长安以拱卫京师...”李光弼当场就憋不住了。

“都回!?”

李光弼暴跳如雷

“一定都是那杨老狗的馊主意!”

虽然杨国忠没干什么好事,不过就事论事,这还真不是他杨国忠的意思——他只是个给皇上传话的。

“别胡思乱想”

郭子仪轻抿一口茶,

“圣上不是糊涂人,此事也未必一定是杨国忠所为。而且...”

郭子仪放下茶盏,眉头一皱

“别忘了还有崔乾祐这个大麻烦”

“长安不是还有西五万神武军么,他撑死才一万人,能打下来吗?”

郭子仪不争气的看着眼前比他小十多岁的李光弼

“他崔乾祐带的什么人?那都是在关外边疆厮杀出来的胡人铁骑,说以一当十都不为过。就神武军剩那点残兵、新兵,光听声儿腿就吓软了,还怎么打?”

“那你的意思是?”

“你即刻回营整军,把最精锐的骑兵都带上,借道沂州,拦下崔乾祐”

郭子仪轻叹一声

“就算追不上,也一定要赶在城破之前赶到长安,务必保证皇上安全”

“好!”

李光弼当即应下

“那你呢?”

“我带着剩下的人从潼关回京,盯住安庆绪”

“不行 ,这太危险了,他们大部队可都在那儿啊,要走咱就一起走,互相还能...”

“副将李光弼听令!”

“唔...

李光弼懵了,怎么一言不合就搬出军令了呢。但军法如山,李光弼连忙起身下跪听令。

“末将在...”

“本帅令你领五千精骑兵,西千骑射手,限三刻内整军出塞,全速返京!”

“是...”

听到李光弼领命,郭子仪双手将之扶起,眼神无比坚毅。

——

“去吧”

————————

长安城内 点将台

————————

烈日当空

巍峨的点将台上,宰相杨国忠、太子李亨和广平王李俶身着华服立在台左,而台右则是以高力士为首的大宦官们。

台下的文臣武将各分一派站在两边,而更远处则是乌泱泱一片的羽林、龙武、神武三军正在原地候旨。

“发生什么事儿了,怎么这么多人?”

“天知道,我猜又是杨国忠搞的鬼”

“这话可万万说不得...”

............

“昨夜有传闻,说是潼关那边情况有变,只恐怕...唉”

“应该不会吧?我国域大,将勇更是所向披靡,你切毋悲观了”

............

“哎,你听说颜大人了么,之前调任平原太守的那个,如今河北二十三郡全都失守,只他一人治下的平原城还在撑着”

“这我了解,而且据说他的人己经见过皇上了”

“这么快?他来干什么?”

“无非要兵要钱要粮,还能怎样?哼,最后还不是麻烦的我们尚书省!”

.................

.........

“圣上驾到!————”

看到从太极殿徐徐而来的龙辇,高力士一声吆喝,台下叽叽喳喳的声音立刻消失,众人跪地高呼:

“吾皇万岁!————”

万岁声之大,鼓膜震裂

......

待喊声俱寂,龙辇落地,李隆基从轿中走下:

“平身吧”

“圣上有旨,请众爱卿平身!———”

众臣从地上爬起,规规矩矩地站好。

杨国忠刚一爬起就屁颠屁颠地小跑下台去搀扶李隆基,看的在场之人无不侧目,心里都在臭骂:

“堂堂一国宰相却和太监抢活干,真是掉价”

李亨也很尴尬:“本来让太监干就完了,谁也不能说不是,倒是你杨国忠横插一脚,搞得我一个太子不忠不孝的”

但唯独李隆基很是受用。也不说什么,扶着杨国忠的胳膊就往台上走。

等李隆基走到台中,杨国忠也很识时务的退了下去。众人目不转睛的盯着皇上,听他接下来说的话。

“今日请众爱卿来,是想说一件事”

李隆基面无表情。他虽年老,却仍然中气十足,给人一种无形的威压。

“昨夜里,军情急报,潼关己经失守,哥舒翰被杀”

现场一片哗然

“故朕昨夜思虑良久,决定暂时放弃长安,御驾南征”

此言一出,台下立时激起千滔万浪,有赞同的,有反对的,有面红耳赤的,有脸色煞白的,有内心窃喜的,有愁眉不展的,更有胆小者干脆首接昏了过去。

“但是”

众人停止私语

“朕此次南征,并非苟且偷生之举,而是为了积蓄力量,与剑南、陇右、山南方面会师以镇压叛军,不出一载必能收复两京”

李隆基有点吹牛,但为了南征能够顺利推行,必须要先让台下这帮人觉得南下利大于弊。

“另外,朕己调朔方,河东节度使回京,不消两日便可抵达。”

“所以,朕欲率羽林、龙武二军先行南下,留一人执掌三万神武军驻守京城,以接应郭李二部”

大家都懂了,这是在问谁去谁留。

李隆基其实并不希望所有人都跟他去南下,因为一来带的人太多,影响速度。二来他也确实不想白白的把长安城拱手相让,能守住最好,守不住也要能拖一阵是一阵。

当然这是个九死一生的买卖,李隆基正愁怎么找人留下拒敌呢。

“臣请留守京城!”

李隆基大喜过望,坑还没挖就有人跳进去了,可扫视台下一圈却无人回应,扭头一看,竟是自己的亲皇孙李俶跪在地上。

李俶年方三十,正是血气方刚,不计后果的年纪,听到皇爷爷要人守城,想也不想就跳了出来。

“臣李俶请守京城!”

李隆基一阵无语,但还是要救一救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大孙子的

“退下,不要胡闹!”

李俶还以为是爷爷不相信他的能力,连忙道:

“没有胡闹!儿自幼习武,熟读兵书,臣誓与京城共存亡!”

行吧,救不了了。

突然,又是一阵雄厚的男声:

“臣愿辅佐殿下坚守长安”

又一回头,却是一个不怎么熟悉的面孔,略一思索才想起来,此人正是平原太守派来长安传话的平原司兵参军,李平。

李隆基对这李平并不熟悉,但李平敢

跟着颜真卿在安禄山眼皮子底下把平原郡守到现在,而且还能突出重围回京,就己经证明他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

“好!二人勇气可嘉,但虽然李俶请战在先,可毕竟还是经验不足”

“传朕旨意:‘擢李平诸卫左中侯,兼主帅,统领神武全军防卫京师;李俶为副帅,全力协佐李平’”

李平闻言也是一愣,随即反应过来磕头谢恩:

“谢吾皇万恩!臣愿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台下众人目瞪口呆,他李平一个不入流的地方小官,一句话就连跳五级,成了正七品大员,这谁不干?于是仍想南下的人就一下就成了少数。

“臣愿意留守!”

“臣亦愿”

“臣愿肝脑涂地,以报皇恩!”

请愿声此起彼伏,远远超出了李隆基的预期,在混杂的争吵声中,李隆基不易察觉的溜了一眼李俶,只见这小子竟然毫不慌张甚至有志在必得之势,也不知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还是真的胸有成竹。

看着年富力强的李俶,忽然李隆基想到了自己:

在他幼时,全家遭受武曌无数迫害,不仅生母窦氏被杀,其父李旦被废,自己也被迫过继给己死的李宏来延续香火,幽禁宫中长达十余年。

等到武曌驾崩,半路却又杀出了韦后和安乐公主。青年的他当时比李俶还要小五、六岁,就敢策划宫变,连夜带兵冲进内廷,斩杀韦后及其党羽,最终称帝。单单这一份胆识就足以让他李隆基自豪一世。

李隆基自言自语:

“此子或成大器”

言罢,李隆基干咳一声,台下嘈杂渐止。

“意欲南下者现在回府收拾,午时三刻朱雀门准时出兵”

“留城者,眷属可以托付给南下信得过的爱卿,至于城防要务,听由李平全权安排”

李隆基又被杨国忠搀扶下点将台,步上龙辇。

“叩送吾皇!————”

众臣又是叩拜,李隆基掀开轿窗不由的苦笑一声。

——

“去吧”

全文阅读>>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